09 講座
不務正業的籌備了一場講座,邀請了一位我最想邀請的講師,也寫了點文案。
***
說起PM這個角色,大家很快就會聯想到代工產業裡的「專案經理」或是自有品牌的「產品經理」,不論是你正在使用的手機或是筆電,正在喝的咖啡或茶飲,甚至是一座建築物,都是由各種PM所「生」出來的產品。正因為PM掌握了產品與專案的靈魂,使得各行各業對於PM也逐漸重視與期待,PM除了具備熟練的溝通協調技巧與專業實力外,如何兼顧產品與專案的主客觀性,將各方需求濃縮精煉,完整地融入產品與專案中,已經是菜鳥PM晉升為資深PM的關鍵能力!
由【產品經理菁英會社團】與 【PM Tone 產品通】所舉辦的網聚系列講座,已經來到第14場,我們藉由過去各場講者們的精彩實戰經驗分享中,接觸過許多不同的產業,這次首度以建築領域為主題,邀請深耕建築領域多年的資深企劃陳昭恩,她將以建築作品興建紀實的角度,與大家分享在一座美術館的生成過程中,如何將置身在專案執行中的感受轉換到側寫紀實的旁觀視角,主客觀立場之間微妙的專案思維。
比起熟悉的代工產業,建築領域的PM除了專業能力之外,想必「續航力」也是必備條件之一,像是這座位於南投山林裡的「毓繡美術館」,從設計到落成,耗時可是超過五年呢,而產品週期也不是一般消費性產品可挑戰的,若保存得宜,百年後還是珍貴的古蹟呢!相信透過昭恩的分享,帶給我們不只是PM內心戲深度剖析,還能一起認識台灣美麗的建築作品!
****
一座博物館的完成,也是一件建築藝術產品的上市,同時透過文字影像的紀錄作品,將建築營造過程、設計圖稿的等等細節,鉅細靡遺的集結記錄於一本實錄書裡。由建築師廖偉立設計,去年完工的毓繡美術館,在開館時,同時也發表了紀實作品「真切的構築」。
PMEG第14場的網聚講座,特別邀請這本書的企劃撰稿作者陳昭恩,與我們分享她在建築現場觀察記錄,並在紙上跟著紀錄資料重新蓋一座美術館的時,專案管理「主客觀立場轉換」的心路歷程。
昭恩是非常資深的企劃與策展人,曾任多年資訊月策展人、與知名的建築師事務所行銷公關,主導過多件台灣當代建築作品的行銷推廣,深厚的設計功力與紮實建築賞析技巧,這場分享除了「PM主客觀心法剖析」之外,更是一場台灣美麗建築作品的導覽。
留言
張貼留言